于宝第居安
ABOUT US

联系我们

联系方式:

免费咨询热线
400-800-8750

公司新闻 您当前位置:首页 > 关于宝第居安 > 公司新闻 > 碳纤维地热怎样才能做

碳纤维地热怎样才能做到安全、节能、环保、健康!

作者:上海宝第居安环境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小编     上传时间:2016-01-06    阅读次数:

地热能是一种清洁能源,是可再生能源,其开发前景十分广阔。今天上海地暖公司宝第居安就为大家介绍地热当中的另一种采暖方式--碳纤维地热。碳纤维地热是由改性的碳纤维类材料,在高温、高压环境中,经过球磨、软化、提纯、萃取等多道工序而提炼出的纳米级微小晶体。大量的碳纤维晶体在电场作用下,能够相互摩擦、震荡,晶体在电场的作用下作“布郎运动”,并产生大量的热量。如果你对这方面感兴趣的话,不妨随我一起来了解下碳纤维地热的相关内容介绍吧!

碳纤维地热介绍
碳纤维地热是由改性的碳纤维类材料,在高温、高压环境中,经过球磨、软化、提纯、萃取等多道工序而提炼出的纳米级微小晶体。大量的碳纤维晶体在电场作用下,能够相互摩擦、震荡,晶体在电场的作用下作“布郎运动”,并产生大量的热量。从而实现“电能→热能”的转换。大量实验数据证实,碳纤维晶体的“电---热”转换效率达到了90%以上。是至今为止发现的“电---热”转换效率最高的材料,它的转换效率比最常用的铜丝(电热丝)高出20%以上。
碳纤维地热的工作机理
1. 分子作用制热
碳纤维发热体通电工作时,分布在绝缘材料中的分子在电场的作用下,分子之间摩擦、震荡并产生热量。整张碳纤维发热体受热升温,碳纤维发热板的表面与紧贴碳纤维发热体的物体或空气形成温差。根据热工学的热传递定律---“热量的传递方向永远是由高温体向低温体的方向传导”。所以,工作状态的碳纤维发热体能够起到加热物体和升温空气的作用。
2. 红外辐射制热
电场作用下的碳纤维分子同时又产生大量的波长在8u--15u远红外线。经国家远红外检测中心的实际检测,碳纤维发热体在工作中单位产生的主动远红外波强度达到了30%以上。热能的辐射传递易被受体吸收(物体或人体)。受体接受红外线照射后,辐射能被吸收转化为热能,使受体的温度升高。其原理如同“阳光普照万物”的道理一样。
碳纤维发热体之所以能够对物体起到迅速升温的作用,就在于其100%的电能输入被有效的转换成了超过60%的传导热能和超过30%的红外辐射能。这种双重制热原理,使被加热物体:第一升温更快,第二吸收的热能更充足。
碳纤维地热的优点
1.制热合理,升温迅速
因为碳纤维发热体的优异平面制热特性,碳纤维发热地暖工作时地面被均匀同步升温。制热效率极高。碳纤维发热地暖系统在启动工作30分钟后,地面即可达到25℃。升温60分钟后,地面即可达到30℃。是所有地暖产品中,升温、制热表现最好的系统。
2.设计科学,层高影响小
碳纤维发热系统结构设计紧凑、科学。系统铺装后的整体高度仅不到3公分,与传统地暖系统相比,装修带来的空间损失大大降低。是目前所有地暖系统中对层高影响最小的系统。
3.安装简便,铺装灵活
碳纤维发热地暖系统的结构简单,主要电气部件为“碳纤维发热发热板”、“电源连接线”和“地暖温控器”。施工安装及其简便。碳纤维发热地暖系统可以满足用户任意区域的铺装要求。无论是整体采暖还是局部补充采暖,碳纤维发热地暖系统在设计、铺装上无任何限制。完全做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4.精确采暖,自由控温
碳纤维发热地暖系统的设计均依照用户的生活习惯,以室内的自然生活功能区为单位设计各自独立的采暖区域。即所谓的:分区安装、分区控制、分区采暖。用户在使用碳纤维发热地暖时,能够从实际生活需要出发,自由地调配各区域的采暖温度。从而在满足正常采暖要求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节约能耗。
5.安全可靠,免却维护
碳纤维发热地暖的核心发热元件---碳纤维晶体发热板的产品可靠性高。它的防腐、绝缘、抗压、耐磨、阻燃、抗氧化等多重理化指标稳定,是一种集多种优异材料性能于一身的发热材料。碳纤维发热地暖系统无任何外置加热设备和辅助热源输送管道,因此,在日常使用中用户无须对系统进行任何维护保养。真正做到了“省心省力”!
6.高效节能,超长寿命
碳纤维发热地暖系统的制热效率高。使用费用是水暖和发热电缆的一半,是空调采暖的1/3。碳纤维发热板可保证10万小时的使用寿命(相当于50个冬季)!
7.绿色环保,延年益寿
碳纤维发热地暖系统由不产生任何毒、副作用的高分子环保材料组成。系统工作时,对室内环境不制造污染源或产生挥发性物质。碳纤维发热地暖在加热室内温度的同时,碳纤维发热板产生源源不断的远红外波,对人体进行光波理疗,改善人体微循环系统。具有“有病调理、无病强身”的辅助医疗功效。









返回首页

扫描添加

公共微信平台

© 2012 /上海宝第居安环境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仿效必究 

                           沪ICP备16043393 

沪公网安备 31012002005368号

地图| 最新更新|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